今天,防空警报再次划破天际,这尖锐的声响穿越 94 年的时光,指向 1931 年 9 月 18 日沈阳柳条湖的那个夜晚。铁轨旁的巨响不是意外,而是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的阴谋,是中华民族十四年苦难的开端。当警报在和平年代回荡,我们聆听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不能忘却的警示 —— 有些记忆,必须永远镌刻在民族血脉中。
那个夜晚,山河蒙难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日军以所谓 "南满铁路遭破坏" 为借口,突然炮轰沈阳北大营。睡梦中的守军猝不及防,沈阳城次日即告沦陷。随后四个多月里,长春、吉林、哈尔滨相继失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3000 万同胞从此陷入殖民统治的深渊。良田被强占、资源被掠夺、百姓遭屠戮,黑土地上的血泪见证着这段屈辱的历史。

东北抗日联军骑兵部队(资料照片)
但压迫从未磨灭抗争的火焰。杨靖宇率东北抗日联军在林海雪原中辗转,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里,用冻裂的双手紧握步枪;赵尚志带领队伍屡创奇袭,即便身陷绝境仍高唱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军,我们还在"。他们用生命诠释着 "宁死不当亡国奴" 的民族气节,在黑暗中点燃希望之光。
今日之记,是为明日之强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如今,柳条湖旧址的纪念碑静静矗立,"九一八" 历史博物馆的展品无声诉说着过去。每年此时的防空警报,是对历史的集体回望。我们铭记那个夜晚,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明白:和平从来需要捍卫,民族复兴离不开每一代人的担当。
这份担当,是学生在课堂上铭记历史的专注眼神,是工作者在岗位上精益求精的职业坚守,是每个中国人对国家尊严的自觉维护。当我们以知识武装头脑、以实干建设祖国,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就是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底气。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94 载春秋流转,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今日的东北大地稻浪翻滚、生机盎然。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改变民族命运的夜晚,不会忘记那些在苦难中奋起的身影。
当警报声停,让我们把这份记忆化为前行的力量。铭记柳条湖的那个夜晚,更要以吾辈之奋斗,护佑家国安宁,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土地。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陈煜仪
初审:陈煜仪
复审:列敏怡
终审:李美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