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的蝉鸣掠过百年碉楼,当青春的足迹唤醒沉睡古村——这个暑假,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匠心筑梦突击队全体师生,怀揣着对岭南文化的深深敬意与设计巧思,再次走进增城瓜岭村。在精心筹备的“瓜岭寻踪”小程序上线前夕,我们打响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旅融合线下战役”——一场充满温度与互动的古村打卡集章实践活动!

一
文化解码·创意落地:
一场沉浸式的“瓜岭寻踪”
6月份以来,经过前期十余次深度调研、与瓜岭村研学部陈桂明主任的反复对接,匠心筑梦突击队已为瓜岭村量身打造了十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打卡点:游客中心(增城区少先队员实践基地)、宁远楼、祠堂街、瓜岭桥、瓜岭精品民宿、大门楼、金丝楠乌木艺术馆、大榕树、姻缘树、兆丰阁。每个点位,都是瓜岭村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如何让游客在漫步古村时,更深入地感知这些文化地标的魅力?匠心筑梦突击队交出了答卷——11款独家设计的打卡印章!
01
专属IP,打开记忆之门
在敲定方案前,匠心筑梦突击队师生团队前往瓜岭村研学部负责人陈桂明先生开展了前期讨论,了解瓜岭村对打卡小程序的需求。陈主任表示,在瓜岭村游客中心有一个增城区少先队员实践基地,此基地希望能设立一个打卡点,为青少年提供红色打卡纪念,另可考虑结合瓜岭村旅游路线设置其他打卡点。

紧接着突击队全体师生深入瓜岭村的大街小巷,从清代古祠堂到精品民宿,有市、区级文物保护到精美的艺术馆……经过多次深度走访和反复论证,团队计划制作线上线下双线作战文旅打卡路线。方案确定后,团队师生立马展开行动,结合瓜岭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游客的喜好,最终从十余处候选地标中精选出十个最具代表性的打卡点,每个点位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




02
文创激励,把“瓜岭”带回家
突击队设计组成员深入挖掘瓜岭村文化基因,结合村委需求,以设计思维重塑10个打卡点。在最初,设计组成员尝试使用AI绘图工具生成数十版设计初稿,但效果不理想。成员们与指导老师互相沟通,反复推敲,确定为增城区少先队员实践基地特别设计了男、女不同款形象IP,赋予红色打卡点青春活力。其余9个打卡点则通过抽象化的建筑IP形象设计,凝练其独特风貌,最终完成共11款打卡印章图案设计。每一枚印章,都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静待开启游客心中关于瓜岭往事的记忆宝盒。


为激发游客的探索热情,团队精心设计了承载瓜岭古韵的文创精品小礼品。包括为实践基地设计的4款主题徽章、4个胸牌,以及展现瓜岭建筑之美的2款建筑徽章。同时,我们完善并新增了2024年的手绘明信片系列,新增4个古建筑手绘稿,让瓜岭的风景跃然纸上,并将以上文创设计进行实物制作,赠送给打卡完成5个以上的游客。


二
线下实战·青春导览:
麻石路上的“集章之旅”
理论落地,方显真章!7月18日,匠心筑梦突击队成员们化身热情专业的“导览员”,活跃在瓜岭村的各个角落。游客们手持我们精心设计的定制集章册,在成员们的引导下,穿梭于百年历史的麻石巷道、古朴的祠堂街巷、绿意盎然的榕树古桥之间。
每到一个打卡点,游客们不仅能欣赏古建筑风貌、聆听导览员讲述的历史故事,更能亲手盖上那枚独一无二的设计印章。这不仅是简单的收集,更是一次与瓜岭历史文化的深度对话。
当集章册上集满5枚承载着古村印记的印章,游客们便可在终点兑换一份由我们原创设计的文创精品小礼物——或是精美的徽章,或是手绘的瓜岭明信片、实用的帆布袋等。让这份融合了青春创意与古村底蕴的“瓜岭记忆”,成为游客旅程中最温暖的纪念。








三
空间赋能·共筑未来:
民宿里的“共享阅读室”
线下打卡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我们为瓜岭村文旅融合所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瓜岭精品民宿公共阅读空间改造设计也在稳步推进。
01
精准测量,对话古建
面对瓜岭村要求"既要保留原建筑结构,又要满足现代阅读空间"的命题,匠心筑梦突击队师生们带着测量工具进驻精品民宿。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设计组成员精确测量每一面墙壁、每一寸地面,补充完善建筑数据,仿佛在与这座建筑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铭刻岁月的印记。


02
数字建模,智创空间
现场测量工作完成后,设计组成员们带着详实的数据回到工作室,团队利用专业建模软件搭建模型。我们的目标,是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精髓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智能技术,将民宿公共空间打造成一个既体现瓜岭特色,又满足现代休闲阅读需求的“瓜岭共享阅读室”!改造方案已初具雏形,静待瓜岭古村绽放新的空间魅力。

瓜岭精品民宿公共空间改造前


瓜岭精品民宿公共空间改造后效果图设计
四
青春答卷·筑梦乡野:
我们的总结与展望
连续半个月的调研、设计与火热的线下实践,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匠心筑梦突击队这支跨学科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这场线下打卡活动,不仅是对我们精心设计的打卡点与文创产品的一次成功检验,更是“文化解码+创意设计+线下运营”双线融合模式的一次生动预演。游客们满意的笑容、盖满印章的集章册、带走的文创礼品,都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肯定。
在引导游客、讲解历史、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深化了对瓜岭文化的理解,更在实践中锤炼了沟通协调、项目执行、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每一步丈量、每一次讲解、每一枚印章,都留下了青春在乡野间成长的印记。
当最后一位游客带着“瓜岭记忆”满意而归,我们知道,这远非终点。为瓜岭村打造靓丽的数字名片、为古民宿注入现代活力……我们期待,这份由青春匠心编织的独特文化礼物,能为每一位到访者打开一扇了解瓜岭、爱上岭南的窗口。未来,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将继续带着专业知识与赤子之心,行走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用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让青春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图文 | 陈煜仪
初审 | 林毅燕
复审 | 列敏怡
终审 | 李美汝